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中,乡村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为探寻乡村发展的新路径,山东大学永不“庭”歇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甘肃省陇南市草河坝村,深入调研当地特色庭院经济,解锁乡村振兴的“新”密码。
一、党建引领,点亮乡村发展新思路
实践团队抵达草河坝村村委会后与村支书杨爱军展开了深入交流。杨支书介绍,草河坝村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处于初中左右,掌握农业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村民较少,主要集中在80后上过高中或大专的群体中。面对这样的现状,草河坝村并未气馁,而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探索出一条以旅游文化为根基的特色发展道路。
“最初草河坝就是以白马文化节来打造旅游景点的,旅游就是一种文化,它是以旅游为基础的。”杨支书说。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,草河坝村依托独特的白马文化,发展特色庭院农家乐,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经济增收。实践团队了解到,发展特色农家乐后,部分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留在本地发展,同时带动了家中无法外出的妇女一同经营,让村民有了自己的营生。
图为草河坝村农家乐
二、村民心声,乡村振兴的“酸甜苦辣”
在与村民的交流中,实践团队听到了乡村振兴背后的“酸甜苦辣”。村民王代娥表示,以前从未想过发展农家乐,是乡政府的支持让他们有了底气。“在最开始像装修、材料都要花钱,但有乡政府的支持我们心里会更踏实一点去做。”王代娥说。
图为草河坝村电商服务点
草河坝村的庭院农家乐以特色食材和丰富的娱乐活动为优势,腊排骨、农家土鸡、野菜等特色美食深受游客喜爱,晚上围着篝火跳舞的活动也让游客流连忘返。然而,随着同类农家乐的增多,市场竞争逐渐激烈,游客数量有所减少,经济效益受到影响。“前几年好的时候一年有十多万的收入,这两年效益就没那么好了。”王代娥无奈地说。
三、实地调研,探寻乡村振兴的“新”密码
实践团队深入草河坝村的庭院农家乐,实地了解经营状况和发展难题。在调研中发现,虽然市场竞争激烈,但草河坝村的农家乐依然具有独特的优势。除了特色美食和娱乐活动,村里的民俗客栈、民族服饰出售租买等项目也为村民带来了额外收入。此外,村里的野菜采摘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,老人上山打的野菜有人收购,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来源。
杨支书表示,未来草河坝村将继续发掘当地更多的旅游文化特色,多举办旅游文化节,不断扩大影响力。“发展这种庭院经济主要依靠外来游客支持,所以应该发掘当地更多的旅游文化特色,多举办旅游文化节,不断扩大我们这个地方的影响力。”杨支书说。
图为草河坝村特色文创产品
此次社会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,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。草河坝村通过发展特色庭院经济,实现了村民的经济增收和就业稳定。然而,面对市场竞争和游客需求的变化,乡村发展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。实践团队将对调研数据进行深入分析,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,为草河坝村的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建议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,为草河坝村的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。”实践团队负责人表示,“未来,我们将持续关注草河坝村的发展,组织更多同学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,用青春和智慧助力乡村发展。”
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,草河坝村正以特色庭院经济为突破口,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。而山东大学永不“庭”歇社会实践团队也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前行,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华章。
2025年2月9日